我“云”了一下《对马岛之鬼》,发现了一些十分尴尬的道具“BUG”

扯淡”彼岸花“的生态,与日本“武士刀”的演变。

Posted by Pockies on July 25, 2020

本文用于瞎逼扯淡一些“可能这辈子都用不上”的奇葩杂学。

十分不专业,相当不严谨,绝对不负责,100%业余人士,难免错误,欢迎指出。

以下正文。


作为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

平日主要游玩的”游戏“无外乎就是”视觉小说“,”恋爱模拟“,”Gaygame“,”Butter“,以及时刻游走在第九艺术除籍边缘的“纸片人ADV”。

而关注《对马岛之鬼》也只因当年搓过一部硬核武士历史题材的黄油《忠臣蔵46+1》,随后又意外在E3直播看到了本作惊艳全场的武士拼刀。

——当主角拔刀撩到数个彪形大汉,那干净利落又无比贴近真实剑道的写实动作,相信在场的爷们儿都勃起了鸡儿。

由于长期“打黄油”养成了“买前先看体验版”的倒霉习惯,于是我在给ps4清灰前,跑去“云”了下序章和boss战试玩。

然后……..

就发现了一些尴尬的“道具”bug。

彼岸花的生态

《对马岛之鬼》惊艳,除了作为gameplay卖点的写实系武士拼刀,更有独具“电影美感”的分镜与风景。

序章出现的红枫,银杏,乃至主角策马掠过的那一大片绝美的芦苇平原。

将这些景色做进游戏,绝不是单单的“图个好看”。

配合游戏偏“高对比度”的色调取向与透明冷彻的空气质感,它们无一不在为故事服务,除了定下游戏的氛围基调,更暗示着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时节——

——秋季。

而秋季满开的“彼岸花”作为“岛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做游戏的鬼佬自然也想塞进去。

——他们满怀自信的做了一大片可谓壮观的彼岸花田。

然后吃了“文化亏”。

开错的花期

首先出问题的便是花期。

上文提到的红枫和银杏,它们叶片显色通常在10月中下旬。

  • 而“彼岸花”的花期,国内集中在8月底9月初,日本的则集中在9月中下旬。

  • 加上彼岸花具有单朵花期只有三天,还喜欢一齐盛开的“群开”特性。

这些特点造成一个结果就是。

——彼岸花的最佳观赏期只有短短数天,还一波开完就基本谢没了。

所以在能看到游戏中那般“红枫”“金叶”的10月金秋,彼岸花早该过了花期,而不是对决场景中的满开。

当然了,说不定还真有能让石蒜开花与红枫变色同步的地方,只是我没去过。

长错的形态

“彼岸花”另一大特征是“花叶不同期”

4月5月之后彼岸花球根会夏季休眠,地上部分将完全枯萎,到了8月9月,则会直接从土里抽出花剑并盛开。

就像这样:

种在阳台的彼岸花,摄于19年9月1日

——单颗彼岸花球根,花和叶不会同时出现。

而是“先花后叶”,花败之后的一到两周,10月左右才开始抽出叶片,至少得到12月底,才能长出如游戏里那般茂盛的叶片,等待新一轮的休眠循环。

彼岸花的叶片直立型并不好,长长之后会自然弯曲下垂贴地,花剑却奇高,能达到60cm

如果你对这堪称巨人级的高度没有概念,请看下图:

种在阳台的彼岸花,摄于19年9月11日

一旁的绣球都自愧不如。

同时彼岸花属于浅埋系球根植物,地表下不到1cm处就是它的巨大球根(接近5cm直径一颗):

球根不但群生,分生能力还强,轻松就能平铺开来填满一整层的地表,形成密不透风的“一大片”。

长成花田之后,地表除了浅根系杂草,根本看不到有如游戏中那般叶片高大的其他植物。

所以现实的彼岸花田,其实长这样

以及这样

甚至能看到裸露的地表。

再看回游戏的“花田”。

问题也就一目了然(请右键大图观察左侧空地,能看到完整的彼岸花模型):

  • 如果叶子是彼岸花的,那此时压根就不该如此高大直立,更不该与花同时存在。
  • 如果叶子不是彼岸花的,那理应也不该有叶片如此高大的其他植物,能在彼岸花田里高密度共生。

出现这种bug,只能说开发者知道彼岸花是岛国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想做进游戏,却没对这植物做基本的了解。

当然了,也可能是官方截图的画质不行,加上角度限定产生了误会。


稍微扯远。

彼岸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经典符号,与其生态密不可分。

  • 彼岸花在岛国文化里,因其生长环境(墓穴/河岸)和带毒特性,被称作“地狱花”“死人花”
  • 除了不吉的寓意,也因其开花→抽叶→枯萎→再次开花的生命周期,又有着“重生”“轮回”的含义。

《地狱少女》里三途川的两岸开满了彼岸花;《鬼灭之刃》的无惨玩儿了命追求蓝色彼岸花。

正是源自于“彼岸花”独特生态所产生的两层花语。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为了圆当年中二期的梦,在入坑盆栽时特地养了这倒霉玩意,还养了3年。

去年的开花图如下:

种在阳台的彼岸花,摄于19年9月11日

而我家楼下也好死不死,碰巧种着银杏与红枫。

十分尴尬的是,我这的彼岸花一般开在9月初,红枫银杏叶片变色却得等到12月。

所以《对马岛之鬼》的风景就十分令人迷惑:

——这故事到底发生在早秋还是晚秋?

楼下捡的银杏落叶,摄于17年12月19日

日本刀的演变

如果说彼岸花属于实际种过,所以了解。

那作为顶天只摸过菜刀的社畜,日本刀相关那真就是现学现卖,半桶水响了。

有日语能力的推荐直接左转刀剣ワールド,里面对包括但不限于日本刀的古代武器防具解说到了令人发指的详尽。

更有大量国宝级藏品多角度鉴赏,内容之硬核,无愧其“线上博物馆”自称。

说回日本刀——

——每一把兵器的进化,必然伴随着大战;而”武士刀“的历史,亦是日本武士阶层的历史。

零号机 / 直刀

让我们回到古坟时代之后,奈良时代以前。

此时日本尚未鼓捣出真·武士刀,用来还是来自“海外”的舶来品,并发挥了比肩弗兰肯斯坦的缝合技术。

——朝鲜半岛的冶炼技术(青铜)+东土大唐的爆款公模(唐刀)。

造出来的零号机便是直刀,长这样:

此时的日本刀与其说是刀,更像一把单侧开刃的剑(标准的剑为两侧开刃)。

刀身笔直适合突刺。

代表作之一便是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的七星剑:

需要注意,本段所说的日本刀是“广义日本刀”,即“日本打造的刀剑”

——剑、直刀、太刀、打刀、胁差、短刀、薙刀、长枪。

包括以上八种在内都属于广义日本刀。

初号机 / 太刀

平安时代前期,大和与虾夷作战。

后世耳熟能详的“征夷大将军”,最初便是为了征讨虾夷而设立。

而当时的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呂装备如图:

黒漆剣

一把非常具有“物质文化历史遗产气息”的祖传直刀。

战争中日本开始吸收虾夷武器特点。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祖传“直刀”开始向改良后的“湾刀”过渡,广义的日本刀从此“弯”了。

并进一步弯出由日本人自主研发的全新公模——太刀

太刀长度70cm~90cm,为骑马战而生,核心特征有二:

  • 反り。

    给刀身的头(鋒/切先)和尾(棟区)拉一条线,这条线到刀背(棟)的最长距离就叫做“反り”。

    即刀身弯曲后刀背产生的最高高度。

    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日本刀,反り的高度与其在刀身上的前后位置也会不同。

  • 鎬。

    即在刀的刀背额外做一圈不开刃的向内收窄(图示两条红线),形成如图所示五边形的横截面,用来缓和冲击稳固刀身。

——由太刀开始,同时具备上述两大特征的日本刀,便是“狭义日本刀”。

而作为初号机的“太刀”,一般长这样:

到了平安时代后期。

由于天皇封赏不公,源氏与平氏两大家族就此结下梁子,并逐渐由政治撕逼发展到了武斗大战

最终源氏胜利,建立镰仓幕府,天皇从此被架空,日本第一个由武人掌权的时代(镰仓时代)开启。

——武士阶层应运而生。

(这不同的历史发展方向也造成了一些文化差异,比如:古代四民“士农工商”里的“士”,在中国指文人,在岛国则指正相反的“武士”。)

而在源平合战中大放异彩的太刀,自然就跟着武士一起登上舞台:

首位“幕府将军”源赖朝腰间佩戴的便是太刀。

不过太刀刀身虽有微调,佩带方式却毫无进化:

——依然是刀口朝下,用绳子吊挂腰间。

对比飞鸟时代圣德太子佩戴直刀的肖像画(唐本御影)便能发现,哪怕过了500年,直刀与太刀的佩戴方式却基本一致:

这种早期日本刀的佩戴方式,被统称为“佩く”

跟着太刀一起,从平安时代一路流行到了镰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源赖朝他弟牛肉丸哪怕在某月球卡通里变了性,也依然在其腰间遵循“佩く”的佩戴方式吊挂着一把太刀。

二号机 / 大太刀

镰仓时代后期,元寇来袭。

随着对马岛岸边一声炮响,蒙古人首战便彻底碾碎了早期日本武士那套迂腐顽固的“自尊”。

(正如《对马岛之鬼》开头刻画那般,日本武士面对侵略者却傻了吧唧上前喊话,被人眼都不眨当场送上西天。而游戏男主抛弃武士“尊严”转投刺客兄弟会也正是这个时代武士所面临的真实决择。)

更直接暴露出当时太刀的致命缺陷:

  • 过于厚重;
  • 非常易折;
  • 难以挥舞。

——日本人看着蒙古将领手中的青龙宝刀牛逼起飞,削铁(太刀)如泥,再次三观粉碎。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说的“青竜刀”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中国的柳叶刀,长这样:

痛定思痛。

大战后的日本加速冶炼技术改革,结合软硬不同钢材折叠锻打制刀的“相州伝”普及全国。

改良后的太刀开始注重轻量化,且更加坚固。

——由此开始,日本刀的三大核心优点正式出现:

  • 不易折断(刀刃正面能承受1吨的冲击力);
  • 不易弯曲(刀身侧面能承受250kg的压力);
  • 极其锋利。

而折叠锻打带来的一个副产物,便是日本刀的刀身开始浮现出漂亮的纹理,被称作”地鉄“

出现在图示红色部分,常见纹理见图片右侧:

至于日本刀更广为人知的另一种纹理 刀纹(刃文),则是刀身加热淬火产生。

出现在图示红线部分,常见纹理见图片右侧:

日本刀的两处纹路,”地鉄“在刀身中部,”刃文“则靠近刀刃,注意区分。

镰仓之后进入南北朝时代,在内战中名为“婆娑羅/バサラ”的“下克上”社会风气开始流行(就是战国BASARA的那个BASARA)。

讲的是实力主义,玩的是弱肉强食。

武将为夸耀力量,加上当时骑马战与长兵器流行,刚实现轻量化的日本刀,又变得越来越大。

——90cm以上乃至直逼150cm的pro plus版大太刀,成为当红炸子机。

只是这长度明显不是能“吊”在腰间的,于是:

——日本人决定“背着”。

武士的佩刀方式由此从“佩く”演变出了“かつぐ”

需要注意的是,“背刀”也讲基本法。

右撇子背刀,刀柄必然会摆在左肩处以便拔出,也是为了避免与挂在左腰的太刀冲突。

反之亦然,就像这样:

你若是在某一作品里看见一个右撇子武士反着背大太刀,要么是作者不懂行,要么这角色是“搞笑担当”。

比如《七武士》里的菊千代:

而如果你玩过装甲恶鬼村正,那对贯穿游戏的“收集野太刀碎片”想必留有印象。

设定中“三世村正”就诞生于南北朝末期,主手武器自然得是当年的网红爆款——野太刀

(大太刀一部分用于神社供奉,一部分则专供战场,后者亦被称作野太刀。)

三号机 / “大小”

南北朝后室町幕府上台,随着全国短暂恢复和平,主流日本刀又逐渐变回太刀的优雅模样。

还记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吗?

——战乱时日本刀是兵器,求的是武器性能;和平期日本刀则是配饰,要的是艺术造纸。

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義満,甚至将日本刀当作商品对外输出,用粗制滥造的量产刀“数打ち”来明朝捞了一波外汇。

日本刀对“美”的追求也同样出现在了江户幕府的和平年代,以及明治之后的现代。

然而日本人还没“美”多久——

——应仁之乱爆发,持续整整一个世纪的战国时代开启。

随着战乱扩大,武器需求陡增,日本人不仅当不了精致小伙,供不应求的结果反而带来了粗制滥造,这个时代日本刀作为消耗品,品质低劣到了可怕。

而村儿与村儿之间忙着械斗的日本,战法也从过去的骑马战,变成了集团步兵战

当日本人举着一把保不齐比自己都高的大太刀,穿着盔甲在地上跑完5公里越野再去打群架,却发现难拔又难抡时,终于意识到。

——方向错了。

天下苦大刀久矣,马战已经过时的战国,广大武士迫切需要一款能一手把握徒步使用的小刀旗舰。

于是为满足群众需求,主流武士刀的尺寸再次缩了回去。

——“打刀”与“脇差”应运而生:

  • 打刀

    长度由太刀的70cm起跳,缩短为60cm左右。

    注重轻量化与快速拔刀向敌

    与太刀最直观的区别便是开刃+弯曲的方向完全相反,刀身弧度亦相对缩减,显得更“直”。

  • 脇差(脇指)。

    长度30cm~60cm,与打刀成对,为打刀备胎,或辅助双持。

    宫本武藏的”二天一流“便是双持“大小”的二刀流剑法。

此处必须提醒,脇差的设计功能不是tnd用来切腹的

“精致”的日本人就算拉自个儿肚子,也是要讲“仪式感”顺手的,不信你找根50cm左右的棍儿模拟脇差切腹,看看别扭不别扭?

术业有专攻。

切腹有切腹专用的刀,属于长度小于30cm的短刀,长这样:

同时早在江户时代中期,日本人就抛弃了真刀切腹

转而根据按身份高低,改用扇子/木刀进行形式上的切腹,同时由介错人斩首处决,被称作“扇子腹

忠臣藏里赤穗浪士的切腹便是以扇代刀进行。

至于后来还在坚持高清复刻真刀切腹的新选组,那是这群百姓出身的人玩“武士cosplay”入戏太深,请不要拿他们代表大多数。

真刀切腹的新选组总长山南敬助

——说回“打刀”和“脇差”。

二者组成完整一套,被称作“大小”

图示为一套“大小”的外壳

伴随武器变化,武士的佩刀方式再次升级:

大小两把,刀口朝上,别进角带。

这种全新的佩戴方式被称作“差す”,别两把就叫“二本差し”。

刀刃朝向的变化,也间接体现出日本武士在剑术上的进化。

  • 直刀太刀时期的“佩く”,通常只挂一把,用绳子吊在腰间,刀口朝下,骑马战特化,亦用于装饰。

  • 大太刀时期的“かつぐ”,因刀身超长而不得不背负,刀口朝下,骑马战特化,亦用于祭祀。

  • 到了大小时期的“差す”,别在腰间,刀口朝上,徒步战特化,刀柄就在胸前,能瞬时拔刀应敌,由此派生的特化剑术便是“居合”。

剑术上的进步又带动大小的进一步打磨,刀匠根据武士的身形臂长,开始了私人定制服务。

尤其居合类“求快”的剑技对重量更加敏感,直接影响重量的则是刀身长度,所以居合刀还会根据使用者身高进行极其细致的长度定制:

到了江户时代。

武士阶层在岛国一统中到达鼎盛,江户幕府出台“武家諸法度”,直接将“大小二本差し”升格为国家唯一指定武士装扮

只要身为武士,必会佩戴“大小”,这是武士阶级专属的荣耀与象征。

——腰间一对大小,由此成为最广为人知的日本武士形象。

总而言之。

——挂着(佩く)不如背着(かつぐ),背着不如别着(差す),别着还得整套定制私模,二刺螈界的究极冷兵就此定型。


值得一提的是,一把武士刀的陈列方式,也应与其实际佩戴时的刀口朝向保持一致。

太刀摆放(刃朝下):

打刀摆放(刃朝上):

所以在逛博物馆/看卡通片时,只需瞅一眼刀身朝哪弯,便能基本判断这是打刀还是太刀。

武士补完计划 / 洋枪

武功再高,也怕手枪;到了江户末期,黑船来航

面对西方钢筋铁骨的坚船利炮,幕府决定扬我国威,直接派出麾下biu得最远的海战帆船(木制)当场干了它美利坚一炮,结果这炮弹连黑船的边都蹭不到。

——丢人丢到政权都丢了。

日本武士由此受到了远超当年元日战争的三观粉碎,萨长两藩当场判教。

“还是打枪适合老娘。”

剑术高强如坂本龙马,虽腰间也别一对大小,可真到应战之时,掏的却是左轮手枪。

——时代变了!

而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人/商人哪怕手无缚鸡之力,现在亦只需扣动扳机,便能轻松带走一生苦练的武士剑豪。

——当全新的武器带着更强大的暴力,并以极低的使用门槛来到百姓手中时,依靠武力掌权的武士阶级,也必将走向崩塌。

江户幕府垮台,象征武士阶层最后抵抗的西南战争爆发。

最终西乡隆盛自尽,武士刀跟着武士一起谢幕杀青。


注意:

  • 明治废刀令之后日本刀也依然在发展(现代刀),但已经从武器沦为美术品,没有灵魂,所以没有介绍。

  • 本文为了方便理解,仅是异常粗浅按形态演变介绍了一下日本刀刀身。

    而在日本刀剑史上,会根据锻造年代进行更严谨的划分,见下表:

    (比表中的“古刀”年代更久远的刀剑类,被统称为“上古刀”。)

  • 本文没有介绍长枪和薙刀,但它们同属于”广义日本刀“,更因“一寸长一寸强”的真理,在古战场实际比“狭义日本刀”更常用。

  • 本文亦没有介绍日本刀的“外装”,也就是刀鞘/刀柄/刀纹之类的外壳皮肤,因为外装更加复杂,毕竟日本刀也是美术品。

所以,如果想对日本刀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请移步刀剣ワールド,里面的内容足够逛上一个月。

带错的武器

扯淡到这里我们得划一下上述内容的“考点”:

  • “大小”两把日本刀成对佩戴,始于室町,流行于战国,且直到江户时代才强制普及为“法定武士装”。
  • 在元日战争前的日本,这群活在镰仓时代的武士,事实上还用祖传姿势“吊挂”着太刀。

而《对马岛之鬼》的历史背景恰好在第一次元日战争。

当时参战武士的真实佩刀情况,长这样:

竹崎季長絵《蒙古襲来絵詞》(1293年)

根据刀身的弯曲方向,一眼便能看出:

  • 是熟悉的挂在腰间;
  • 是熟悉的只带一把;
  • 是熟悉的刀口朝下。

毫无疑问这正是日本武士在被蒙古教作人之前的祖传装扮:腰间挂太刀。

可游戏中的佩刀呢:

游戏开局,武士一行便人均拿着未来才有的“大小”

并用异常标准的“二本差し”别在腰间。

本作的男主虽生于镰仓时代,却从小就习得基于打刀独特佩戴姿势的居合剑法。

这刀甚至是祖传的。

——这岂止是拿到了未来神兵,更拿到了配套的武林秘籍。

也难怪主角只身一人潜入敌营如砍瓜切菜了。

没办法,日本不仅有神风,还有时光机。

阿虚金句

老话说: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但作为一个“讲道理”的正经人。

我想回赠一句:

想给虚构的故事增添真实感却弄巧成拙的作品,细节一定有问题。

——读者观众乃至创作者自己,要不要在一个虚构故事中追求真实感,以及要在哪些细节追求真实感,得根据该作品的风格类型而定。

可不是非黑即白,直接把”虚构“理解成“能随便瞎搞”的极端。

而《对马岛之鬼》虽一直强调故事纯属虚构,本身的风格却努力在向“写实”靠拢:

  • 特地选用真实历史作为背景;
  • 演示拨片的gameplay表现的最大亮点是“写实”味儿拼刀;
  • 就连游戏的风景也基本按照地形气候,挑选了红枫,银杏,芦苇,彼岸花这些充满和风味道的应季符号。
  • 甚至采用了电影时代剧的演出风格,乃至搞了个黑泽滤镜致敬日式剑戟片。

这些可不是我自作多情的瞎说,而是游戏宣传自己写的。

“虚构”中无疑是需要“真实”的。

正因为《对马岛之鬼》在“虚构”故事中引入大量“写实”要素,玩家才感受到了浓烈的武士文化氛围,看到了绝美的日式风景,并最终构筑起游戏“时代剧”“剑戟片”“武侠味”的核心亮点。

——不然隔壁的2b同样耍日本刀,怎么没啥人说她有“日本武士”味儿?

而“彼岸花”和“日本刀”的两个bug之所以“扎眼”,只因它们都是最具代表的核心文化符号,属于《对马岛之鬼》的定位下需要注重的“细节”。

尤其日本刀,几乎就是武士的灵魂。

同样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岛国作品:

《ChuSinGura46+1 -忠臣蔵46+1-》的故事背景在武士鼎盛的江户中期。

赤穗浪士的装束自然是幕府法定的“大小”一对。

并在讨入吉良府的核心事件中,特地加入拼刀拼到刀刃残缺的细节,为的就是展现白刃战的激烈。

《幕末尽忠報国烈士伝MIBURO》写武士没落的幕末。

新选组初登场同样一水儿的“大小二本差し”。

当玩家跟着新选组见证“幕末”这段风云变换的历史,亦会发现她们的着装武器随着时代推移,非常明显的在向着“西式”转变。

又比如《装甲悪鬼村正》

游戏的背景设定可谓“虚构”到了没边儿

——历史上活跃于室町时代的足利氏,跑来二战后的日本建立了六波罗幕府当起了最终BOSS,武士则人均开着钢铁萝卜飞天火拼。

可纵是虚构至此,武士刀的基本细节却也相当讲究:

  • 三世村正符合其南北朝出生的“野太刀”主手,前文早已提到。

  • 游戏的背景时代虽定在二战后,但由于塑造的社会风貌与主要人物均脱胎自室町幕府时代,于是其他杂兵的主手自然就成了“太刀”。

  • 而“太刀”的佩戴法,也真的就严格遵循“佩く”的姿势来:刀口朝下用绳子挂在腰间。

——以至于看着都担心这堆钢铁之躯的萝卜,闹出天上打架绳子断了刀掉地上的笑话。

而如此讲究也只因游戏想要展现的依然是“武士”,哪怕开着萝卜,他也得有个武士的样子,那日本刀就不能瞎带。

再或者《对马岛之鬼》致敬的黑泽明:

其经典剑戟片《七武士》背景定在战国末期,这个时代恰恰是太刀陆续失业,大小逐渐流行的过渡期。

于是电影中:

  • 核心两位大佬,岛田勘兵卫代表武士的品德,久藏代表武士的武力。

    二者皆完整佩戴后世升格为正统武士象征的“大小”一对。

  • 七郎次是岛田勘兵卫曾经的战友。

    由于主手是长枪,他只别了一把脇差辅助(长枪属于广义日本刀)。

  • 片山五郎兵卫 / 林田平八 / 冈本胜四郎三位则只有一把打刀。

    他们初登场时要么对百姓抱有偏见,要么落魄如百姓砍柴为生,要么只是个上门弟子武士学徒。

  • 菊千代压根就是个“假武士”。

    捡了把大太刀“扛着”“背着”“抱着”“杵着”全程佩戴姿势就没对过,怀里则别着把水果刀长度的短刀。

七位武士的佩刀不仅合乎时代,甚至反过来利用时代特殊性,让不同武士带出了不同风格,做到了“刀如其人”。

至于片中反派的野武士虽沦为山贼但也是骑兵,马战专用的太刀和大太刀出现:

《七武士》开篇这个经典分镜《对马岛之鬼》似乎还致敬了一波,对比官网截图贼有内味儿:

而前文提过,战国时代的刀剑质量很差。

黑泽明由此特地在剧中加入菊千代准备数把武士刀插在地上的情节,为的就是在恶战中随时换刀。

这些虚构作品为何要对“武士刀”的刻画注重至此?

看完前文“日本刀演变”部分的不难发现:

——“武士刀”作为与“武士”共同进化的武器,不仅是武士的“象征”,其不同“形态”更代表着不同“时代”

岛国虽无“朝代”之分,但日本史的“时代”就类似中国的“朝代”。

于是一旦带错——

——就仿佛打开一部北宋抗元的武侠剧,宋朝的主角穿着一身品如(清朝)的衣服,拿着明朝的剑,冲进了蒙军本营斩了元朝的官。

你说尴尬不尴尬?

故事可以虚构,道具不能乱拿啊。

而《对马岛之鬼》的bug还就出在了这里。

想做出剑戟片的写实风格,却带错了最为关键的刀,以至于让人一个激灵出了戏。


但话得说回来。

我之所以提出这两个bug并尤其针对日本刀扯淡了近1万字,也正因为《对马岛之鬼》实在优秀。

——可关键细节上出现bug就像美玉上的瑕疵,难免令人遗憾。

——毕竟它本能更加完美。

不过考虑到开发者的鬼佬国籍,作品出现一些“穿帮”bug也确实可以理解。

君不见去年火遍地球的《鬼灭之刃》,向来以画面精细闻名的飞碟卓,照样把每集大图贴在ED里的作品重要意象“彼岸花”给画错了。

彼岸花的杆子本该为一根主干分出六个等长花枝,并呈正六边形规则展开:

——竭尽全力绘制出一幅十分精致但错误的图片,尴尬得让人嗦不出话。

而鬼子自己都画不对自家文化的代表植物。

谁还好意思要求鬼佬?

——“李姐万岁!”

尾巴

忘掉让人出戏的Bug。

放弃治疗的我决定最后“云”一场Boss战

“卧槽秒变黑白!?”

“卧槽血红转场?!”

“卧槽居合收尾??”

“卧槽吉儿都看硬了!!不玩还是人?!”

oh!

我的老伙计!

我是想说——

如果当真改成太刀,可耍不了这么潇洒的居合。

——《对马岛之鬼》确实存在细节Bug, 可它实在是太帅了。


最后带货安利。

如果你在游玩《对马岛之鬼》后对日本武士产生兴趣,那强烈推荐进一步游玩/观看文内提到的几部作品:

至于某辣鸡月球手游不玩也罢,对源平合战感兴趣,可以等即将发售的《源平繚乱絵巻 -GIKEI-》

玩不了上当玩不了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