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恶鬼可怕的是人

《還願 DEVOTION》

Posted by Pockies on February 28, 2019

《還願 DEVOTION》是一款近期登录Steam的台湾中式恐怖游戏。

本文将从游戏内容梳理开始,对游戏本身,及围绕游戏发生的各种事件做出总结与评价。

  • ※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本文的任何内容。(包括截屏)
  • ※禁止将本文链接分享至任何中国网站。

内容梳理

我前后通关了三遍,尝试了所有能作的死,并最终拆包游戏,把游戏贴图素材扒了两圈。

发现了一些细节与彩蛋,下面将一一说明。

  • ※本段内容含有剧透,部分图片较为阴森,阅读时请保持房间明亮,如有不适,酌情略过。

故事时间表

——1980:

男主事业受挫,被迫搬家,从这里开始男主就很迷信,如搬家后在家里烧香拜土地神。并且爱面子,爱装阔,大男子主义。

因为事业受挫,男主也变得易怒且狂躁,为家庭悲剧埋下伏笔。

——1985:

女儿第一次发病,求医,被确诊为精神疾病,但男主否认女儿是“精神病”。

诊断期间遇见何老师,也是从这里开始,男主家里多了一些灵符,并挂上了“陆心精神”的牌子。

按照室内物品推测,这段时期除了对女儿进行正常的医学治疗,男主也使用了“喝符水/擦符水”这种类似吃香灰的迷信疗法。

随后女儿因为折郁金香暂时舒缓压力,病好。

男主则把这归功于慈孤显灵,更加迷信。

这一年也是室内陈设变化最为激烈的一年,逐渐展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是如何一点一点陷入迷信深渊。

——1986:

男主对慈孤已经深信不疑,家里直接放上了神坛,墙上挂上了慈孤画,还交了大把的“功德金”。

而家庭经济因此更加困难,随后妻子不合离开,女儿因父母争吵,精神压力回升,旧病复发。

主角最后执意求拜慈孤,用活银环蛇(剧毒)+烈酒侵泡女儿,女儿惨死。

——1987/10/07:

玩家作为男主进入游戏,“开始”并“终结”的地方。

二周目时比较疑惑女儿的死,究竟发生在1986还是1987——直到我重开三周目,并拆包游戏查看贴图素材。

细思恐极的事实

——即1986女儿确实被害。

1986房间最后一个事件是“女儿红”,女儿跳入毒蛇烈酒的血池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 开门前曾反复确认门上的年画生肖,确实发生在1986。

  • 而女儿出生于1975,在1987的房间里,身高记录则永远停留在了女儿11岁,也就是1986的那年。
  • 与身高记录同样,女儿的日记也止于1986。
  • 女儿最后几段通过字幕朗读的日记,只有月份没有年份,并没有任何一条日记的书写时间超过10月。

即是说,女儿是当真在1986年的10月初泡了毒酒。

——而直到1987的10月主角(玩家)才意识到真相,并打开厕所迎来结局。

游戏结尾,当男主再次回到自己的家时,可以看到厕所门外的血迹,乃至整个屋子已经非常陈旧破败。

何老师的家也人去楼空,无论屋内还是屋外,都非常陈旧,明显已经跑路了很久。

《還願》的故事并不是有头有尾的线段,而是一个头尾相接的圆圈。

意味着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

——女儿就泡在厕所。

男主在1986年得知女儿被自己害死,无法接受直接精神错乱,直到1987年的同一日才终于认清现实。

游戏结局男主步履蹒跚着回到家门,画面眩晕扭曲,并传来与何老师对话的幻听,这也是主角清醒前最后的记忆回溯。

——这一年的时间,男主始终活在由妄想与回忆构成的圆环中,反复“loop”受“恶鬼”侵扰,分不清妄想现实。

而“恶鬼”反复质问“美心在哪”。

也是男主虽心底明白女儿已死,但始终不愿承认,宁可用幻觉与妄想麻醉自己,却终究逃不过良心苛责。

游戏开场男主便处在1987/10/07这一天(墙上两幅日历为证),与游戏两个ed结束后的结尾画面衔接成“环”。

区别在于:

——开场的1987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结局的1987只剩家徒四壁,孤身一人。

游戏通关前后,标题画面的变化在体现这点。

——意味着游戏开头的一切都是幻觉,玩家通关后才认清现实。

这也是为什么开场妻子居然会说出“要好好报答何老师”这种鬼话。

因为这些全是主角无法接受女儿已死所产生的妄想。

有意思的细节是

开场的幻觉里同样出现男主看电视综艺,然后女儿房门微开的场景。

但我把截图拉到了最亮,也没能在房门的阴影中发现看父亲的女儿;

而游戏后期,也就是达成“圓滿家庭”成就那里,同样的场景下阴影中是有女儿的。

在那段剧情“聚焦”镜头之后能发现,女儿虽被阴影挡着,但确实从一开始就站在门口悄悄看着主角。

而镜头切换后身影才更加明显,保持聚焦的话,能发现女儿只是静静看着父亲。

——表情与其说是“惊悚”或“怨恨”,不如说是“沉默”与“复杂”。

这便与游戏开场看到的“幻觉”形成对比。

能看到如此幻觉,恰恰证明在男主的主观视点中,是当真从未注意过被自己冷落的女儿。

——男主眼里,只有电视录像中的女儿。

邪教陆心的成立

《還願》的 线下ARG 中解释陆心成立于1987。

并提到游戏中男主女儿被害的事件,而女儿的表弟在数十年后还在追查此事,却被陆心组织(参加ARG的玩家)抓住,这是题外话。

——但可以明白,男主老婆肯定活着,不然表弟就应该同时追查自己姨妈(男主老婆)的死了。

出问题的是邪教成立年份,ARG明确成立于1987,游戏本体中却早在1985男主家里就挂上“陆心精神”并遇到了何老师。

不过游戏最后男主从何老师家里出来,我特地回了下头,发现全名是“陆心慈孤坛”。

ARG里的陆心全名则是“陆心青年服务团”。

有台湾玩家指出,87年正值台湾解除戒严,各种民间团体登上官方舞台,《還願》的时间设定是为了契合这一台湾时政也说不定。

而游戏本体,则是在讲述邪教陆心的前身。

追逐关作死

如果停下,真的会被女鬼逮住,并收获被处决动画+女鬼正面无码高清亲密接触,提神醒脑Game Over,自动回档重来。

脱险后,妻子离家告别,与女儿演唱的ED同样,妻子哼唱着:

“若有来世,你还愿意吗”

女鬼事件随机触发

集中在1985房间。

  • 在厨房听到怪声后回头,阳台那扇门的窗外会有鬼影;
  • 在妻子卧室久待,窗户外同样会有鬼影;
  • 还是妻子卧室,回头看门有概率看到鬼影朝你冲过来;
  • 走廊的鬼影事件似乎是固定的。

总之,没事少回头,不回头就没这么多幺蛾子……

观落阴仪式前段

.

  • 我尝试了往回走,路被堵;

  • 往桥下跳,被空气墙堵死;
  • 在那座山的中间无视何老师催促,故意停下,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所以整个观落阴,全程就是何老师忽悠和主角瞎想。

——包括后面的挖眼拔舌,全是男主的脑内妄想。

至于现实中主角和何老师是个什么物理状态,可以看这个 现实版观落阴仪式 的视频当参考。

观落阴仪式中段

也就是进入男主内心后出现的疑似选择支的位置,右边依然被堵:

无奈进入左侧,之后顺着人声朝右看,自然 Surprise Mother F*cker:

  • 尝试后退和转身,不能动;

  • 等右侧主角镜像说完台词并指路后,掉头往回走,成功;

从内侧看左边那扇门已经“修复”,但根本没法从已经进入的这扇门出去。

感受到了staff溢出屏幕的恶趣味。

技巧 / 彩蛋 / Bug

大概七个。

  • 游戏支持手柄,并支持手柄震动,整体触发震动的部分不多,但都充满了恶趣味(褒义)。

    所以非常推荐用手柄游玩,而不是键盘。

  • 在没收集到物品时,通过快速开关菜单卡掉黑条码,能看到这些被黑条挡住的物品名称是完全不一样的宗教经文。

  • 临近结局,男主从何老师家出来的那层楼的电梯里,透过电梯夹缝可以看到内部壁纸是非常规整的点阵。

这明显不是游戏背景年代该有的东西,截图拼了一下,推测是二维码的一部分。

拼合放大后如图:

——但奇怪的是,我拆包游戏并翻了两遍2D贴图素材,都没能找到这个二维码贴图。

考虑到我使用各种方法都没能改变结局,就连密码锁我都准备了几组可疑数字,却依然没能触发改变。

这或许是线下ARG的套路再演,让不同玩家不同存档的不同图片拼凑出完整二维码解锁真结局dl补丁链接之类。

当然,也可能是我多想。

不知有没有玩家愿意截图对比?

  • 收集物的剧本,最后一篇,有大量脱字,尝试补完后发现这些字或许能拼凑出一首文言诗。

  • 目测是纯粹的建模遗漏穿帮bug。

    有一颗小灯没变色也没变形。

  • 引发轩然大波的印章meme,现已改为“恭贺新禧”。

    关于这个彩蛋,我将在后文说明。

(修改前) (修改后)
  • 另一个meme彩蛋,通过拆包游戏发现。

主要集中在PV。

PV中的莲花算命盘场景,与男主拜慈孤磕到头破血流的场景,完全没在游戏本篇出现。

同理,PV里那首草东的歌也没在本篇出现。

拆包后发现,游戏中其实存在“莲花算命盘”贴图,更有大量乱七八糟的贴图资源如各种报纸,但都没使用。

再加上上文提到的疑似二维码彩蛋,以及本篇里男主内心中明显是“选择支”的两扇门,所以我才怀疑是不是Staff故意把真结局藏起来了。

要么这游戏就是个压根没做完的半成品……

福利 / 八卦

拆包后找到的女儿照片,非常可爱

至于为什么女儿设定在了11岁,我想也是Staff对艺术审美的极致追求。

发言人“huw12313212”为赤烛的“包子”。

——没错。

这就是那位只因昵称“包子”,就被国内群众当作是“政治隐喻”的倒霉开发者。

总评

如果说前作《返校》旨在描绘白色恐怖下互相检举,披着人皮的鬼;

那这次的《還願》就是在描绘迷信邪教家破人亡后,活得像鬼的人。

本质是一款以攻略白丝幼女女儿为唯一目标,却因用错方法导致只能进be的辣鸡Galgame。

“游戏本意”之外的更多感想,后文将结合印章meme细说。

这里主要说说俩ED——

——游戏非常独到的用了两首ED的歌词,来给故事叙事做结。

第一首唱的便是男主心声。

仔细聆听就会发现曲子中段开始直到结束,始终有个低沉的男声在合音:

“只梦到这里”

“失望的人 这次没能红了眼眶”

“还想和你谈论宇宙和天空”

“或是沙滩里的碎石和人生”

“你会不会还是坦率的笑着 我的荒唐”

男主最后已经从自我麻醉的妄想loop中回到现实,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荒唐,但妻女早已不在,所以游戏的最后一幕只余他孤身一人看着电视雪花,凄凉无比。

第二首唱的当然是女儿的愿望。

女儿都自己主唱了,唱的内容也和自己出走的母亲相同:

“若有来生,你还愿意吗?”

而男主合音的第一首ed,曲名写作《還願》。

游戏标题也写作《還願》。

——因为游戏里的神佛是假,那么自然不存在真正的“还愿”行为,游戏的标题,也是Staff开了个恶趣味的多音字玩笑。

不过从妻女的歌声也足矣看出:

这是一个直到最后妻子都深爱丈夫,女儿都深爱父亲的和睦家庭。

却因男人不争气,沉迷迷信最终破灭。

——你能说它可悲,也能说他可恶。

而游戏特地把男主设定为一个曾经获奖无数的文艺工作者,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却依然否认科学(诊断书)迷信邪教,这大概也是Staff的恶趣味了。

至于游戏整体,这是一个需要自己二周目梳理时间轴才能看清故事,并值得反复游玩的游戏。

第一遍玩个当局者迷;

第二遍才能旁观者清。

Staff特地把游戏首尾都设定在1987/10/07,正是为了把故事串成圆环,让人通关后能无缝衔接开头,立即开始二周目。

但故事却简单到直白,完全不及《返校》的时代背景与细思恐极;

游戏的一周目通关时间不过《返校》一半,也足见其单薄。

当然全3D+优秀演出还是相当炸裂的,不然我也不会用一天假来开二周目梳理内容。

但二周目打完之后却是乏力感全身。

归根结底全赖游戏没有真结局,只有一个格局极小的丧女BE。

作为一款本质养女Galgame这么玩,谁都提不起劲。

期待真能通过疑似二维码彩蛋解锁真结局,或者后续来个补全DLC。

不过这些“期待”,暂时也是一种没有着落的“愿望”罢了。

——上述引用为我此前对《還願》的评价。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让《還願》彻底跳脱出虚构故事,上演了一场名副其实,并升华主题的“售后ARG”。

——哪怕这并非开发者本意。

主播与云

如同去年的《底特律:变人》

《還願》同样在国内创造了堪称空前的全民讨论热度,但推测销量却远不如热度好看。

而《還願》引爆的第一个无关游戏本意的讨论热点,便是“游戏直播”与“云玩家”的争议。

游戏主播

中国是一个奇妙的箱庭,在这里不正确的事将变得“正确”。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

  • 未经授权完整直播/录播付费游戏,是不折不扣的著作权/版权侵害行为。

同时,也必须肯定直播/录播能带来正面效益:

  • 对玩家。

    不是所有游戏都会提供体验版/DEMO,直播/录播有助于玩家在购买前了解游戏品质并避雷。

  • 对开发者。

    不是所有开发者都有资本进行宣传,直播/录播无疑带来了更多潜在游戏消费者。

——但完整的直播/录播却有着本质区别。

视游戏类型不同,完整直播/录播甚至会将“正面效益”彻底变为“负面损失”。

尤其对于《還願》这种“重叙事轻玩法”的本质播片Galgame, 完整的直播/录播已经彻底超出合理使用范畴,与盗播电影无异。

部分开发者(如赤烛)衡量之后认为作品被“完整直播/录播”也有利可图,或许会默许,甚至会送key。

但也有如日本Galgame公司那样的赶尽杀绝,他们甚至矫枉过正到连游戏体验版的截图,都禁止公开上传。

所以希望每一位打算或正在做“直播/录播游戏”且由此盈利的玩家都能明白:

——未经授权完整直播/录播付费游戏是毫无疑问的侵权,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

这就像过去有人以“传播盗版也是一种宣传”为盗版产品诡辩一样。

算不算帐,刀就握在“版权方”手上。

而就在一周前。

腾讯手起刀落,以 直播《王者荣耀》侵权 为由,直接起诉了西瓜视频。

云玩家

中国是一个奇妙的箱庭,在这里异常的事会变得理所当然。

看完上文的“游戏主播”争议,想必对 “完整直播/录播” 那近似 “盗版(动词)游戏” 的灰色属性有了基本认知。

而由此衍生的一种观众群体,便是“云玩家”。

  • “云玩家”到底该不该补票?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划分人群。

  • 购买游戏,却不敢游玩,最后视频通关。

    ——这是消费者。

  • 对游戏毫无兴趣,只想看“大宝贝”直播。

    ——这是主播观众。

  • 反正就是不买,除了主播也关注游戏,甚至主要关注游戏并视频通关。

    ——这是云盗版。

本次针对的“云玩家”,便是《還願》视频“观众”中的第三类人。

——对未购买的付费游戏进行视频通关,这是“玩家”与“消费者”的双重失格。

按照日本那套极端的著作权保护法,这就是不折不扣具备“主观故意性”的“著作权侵害”行为。

盗版割厨被这一衬托都显得无比正经,好歹人打了游戏,是亲身体会了最完整的游戏内容。

而这样的“云玩家”群体居然四处评论指点江山,甚至跳脸正版玩家,高呼:

“你以为我看了多少个主播?我比你更了解游戏!”

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云玩家”无疑是远比“盗版用户”还低级的群体。

他们不愿意买游戏,更不愿意玩游戏。

——这是穷酸还懒。

“拿人手短”之后还四处炫耀,仿佛理所当然,

——这是恬不知耻。

最后美名其曰:

“我可是在为游戏做免费宣传。”

——这是太拿自己当东西。

就连“一呼百应”的游戏主播都不敢如此自负,真不知身为区区主播观众的“云玩家”,哪来这么大脸。

售后ARG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从19号游戏发售到22号火遍全国,国内各大社交平台无一不在为“何老师”与“云玩家”狂热。

23号却瞬间销声匿迹。

只因有人解包游戏,发现邪教纸符上的印章赫然刻着“███小熊维尼”。

仅凭这一个meme,便引发了一系列极其“中国人”的飞跃式联想。

紧接着,“赤烛”与《還願》相关的所有内容在中国网络内遭到全面审查封杀。

各大SNS直接屏蔽关键词,问答社区清空内容,论坛贴吧禁止讨论,视频网站也是全面消除,就连某著名盗版网站都赶紧跳出来撇清关系

那张邪教纸符在短短数小时内,愣是演变成了一张“防盗符”,被戏称为最强“反盗版系统”。

《還願》已经从一款游戏,演变成一场了堪称社会恐慌级的大型行为艺术Show——

——你能通过SNS观察“反乌托邦世界” 中,被困在高压审查牢笼里的百姓,在面对“小孩指出皇帝新衣”时表现出的各种姿态。

  • “主播”赶紧明哲保身,极力划清界限;
  • “粉红”在脑内完成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等效”转换后,认为自己被辱,并且怒不可遏;
  • “战狼”直接高举大旗,誓要虽远必诛;
  • “友商”赶紧护住饭碗,大骂外来者不懂规矩;
  • “同行”则趁机狠踩一脚,给自己来了波爱国营销。
  • “屁民”旁观一切,终究爱了老大哥;
  • “反贼”已经收拾细软,成功跑路;
  • “巨魔”纵观渔场,寻思如何站队能恶心更多的人。
  • “吃瓜群众”时而挺身站队,时而抽身围观,时而上帝视角,时而两边嘲讽,只为饭后谈资时马后放炮。

整个国内SNS都在围绕《還願》与赤烛,进行谩骂/互怼/站队/炸鱼,哪怕他们因为“关键字审查”不得不以“某游戏/某蜡烛”来进行规避。

——俨然一场动员全中国的“售后恐怖ARG”。

由于刚经历《流浪地球》的意识形态轰炸,正值全民“爱国情绪”与“民族自豪感”巅峰,国家主义粉红与民族主义战狼从一开始便占领绝对的舆论优势。

在对《還願》做完“夹带私货”的一系列有罪推定后,立刻前往steam对开发者包括《還願》在内的的全部游戏进行差评轰炸

——即一种利用steam规则漏洞,购买+差评+退款的恶意水军行为。

而就在前阵子,他们还在为豆瓣的《流浪地球》遭恶意评分打抱不平。

台湾网民同样不甘示弱,认怂的/硬刚的/嘲讽的/看戏的,各路英豪纷纷涌现。

终于演变成一场涵盖中国与台湾,影响超过数亿人的大型“人类观察实验”。

蓝色窗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印章meme彩蛋出发,我与国内恼羞成怒的群体做出了相似又相反的解读。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讽刺:

正在将自己半神化的独裁者正如邪教首脑,而无数迷信独裁者的人,不正是一个个杜丰于(男主)翻版?

  • 他们拔掉舌头,献上自己的言论自由
  • 他们挖掉眼睛,对倒车现实视而不见。
  • 他们像杜丰于那样,把敢于说真话的人当作恶鬼罗刹。
  • 他们在大骂:“你吵着老子做中国梦了,懂不懂规矩。”

高压管制社会下的无数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患者在跳脚狂怒,一大群中国“杜丰于”正怒不可遏地自爆自己有何等小气与愚蠢。

正是这场极具现实讽刺意味的中国网民大型自爆Show,让游戏的立意瞬间抬高数档。

——不再局限于讽刺台湾本土“邪教”,更是讽刺中国大陆“邪教”。

《還願》作为一款质量极高的中式恐怖游戏,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一位使用中文的人。

——而离开游戏中的层层恐惧,更有来自现实的细思恐极。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售后ARG”之后,对游戏的评价反而更高。

这场由区区一个meme引发的ARG,可比延续游戏故事的“真结局DLC”来得意味深远,尽显人间百态。

——当然。

以上仅是我对游戏内外的个人解读,我由印章结合现实社会,发掘出自认为合理的一种意向,并认为这一讽刺意象做得极其正确。

——正所谓“蓝色窗帘”。

读者中心

稍微了解 文学批评 的就知道,文艺理论界除 作者/文本 外的第三大主流思想便是“读者中心论”。

即是说——

——读者可以完全以自己的视点,理解一部作品并做出创造性解读,而不用理会作者本意。

于是。

  • “陆心”当然可以是影射“向往大陆的心”
  • “49根蜡烛”当然可以是指代“1949”
  • “陆恭铭”当然可以是同音“陆公民”并等效“大陆公民”
  • “美心”当然可以是略写为“向往美国的心”
  • 美心泡酒的10月1~7日,当然可以解释为暗指大陆国庆
  • 符咒上的四个字当然可以是闽南语骂人
  • etc.

哪怕游戏中唯一当真由开发者主观表达的东西,只是一枚由网络meme做成的印章。

  • 煮好的鱼,眼睛也可以因为各种深邃思想而发出诡异的光。

哪怕作者就是图个写着好玩

  • 窗帘的蓝,同样可以暗藏忧郁内涵。

哪怕作者就是单纯看到一张蓝色的窗帘。

就像作者有权通过作品自由表达其思想;“读者中心论”也赋予了我们通过自身认知自由解读作品的权力。

——但是,任何读者都没有资格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为作者“本意”。

读者没有任何资格用自己染出的蓝色窗帘,将作者打成“台独反贼”并“定罪”。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这种愚民行径在中国古代叫文字狱

读者没有任何资格在完成“扣帽子式”的“定罪”后,妄图消灭自认为的“异见者/罪犯”,并发动极其恶劣的攻击。

——这种暴民行径在中国近代叫文革

成人与巨婴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在现代自由社会你可以明嘲政府愚昧,以至于在steam能搜出近百件以 嘲讽川普 为主题的游戏。

在古代集权国家你只敢暗讽社会奸腐,以至于以四大名著为首的古典小说,通篇都是“政治隐喻”。

在2019年的中国你非但不能明嘲,还不能暗讽,甚至能因为一个meme贴图成为暴民“批斗审判”的对象。

——这样的社会不仅可笑,更是可怕。

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何一个讽刺独裁者的meme彩蛋,能让普通公民觉得“被羞辱”,并反应激烈到要以“差评轰炸”表达立场。

因为正如上文所说。

除meme彩蛋外的所有解读和影射,全部来自玩家(姑且当他们购买并游玩了游戏)的主观臆断。

“主观臆断”到了什么程度?

——连一位开发者的昵称(包子)都能被当作一种“政治隐喻”。

如果某些人觉得自己被羞辱,只能说这是彻头彻尾的“自取其辱”并“恼羞成怒”。

有人说

“这种背后搞小动作的行为让人不齿,要骂你就正大光明。”

我寻思都直接把完整大名结合配套meme中文写出并盖在满墙都是邪教纸符之上了,敢问哪有如此正大光明的“背后搞小动作”?

无论该素材是“团队本意”还是“个人行为”,印章制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已经明示到无异于指着独裁者的鼻子骂街。

——印章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过于直白,以至于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并扣上各种帽子。

而部分群体在“自己辱自己”之后越是恶意报复,就越是自取其辱,更显心胸狭隘,堪称丢人现眼。

——狂信者正用自身行动,证明自己远比游戏中的杜丰于还要幼稚与小气。

我实在无法相信堂堂大国公民,竟能小肚鸡肠到连这点讽刺都包容不了。

有人说

“赤烛这是不懂中国规矩,害了主播友商和Steam。”

我希望这种人最好能仔细看清楚。

——真正危害主播/友商/Steam到底是一张meme图,还是国内这由上至下的高压审查。

小孩点破皇帝新衣,竟被百姓送上了火刑架。

而在应对“部分中国玩家”这件事上,赤烛游戏表现出了最大的配合

  • 火速修复“贴图问题”;

  • 连发数份道歉声明,给友商台阶,竭力纠正误读,责任全部自担;

  • 主动且积极处理中国玩家退款——

    哪怕部分玩家早就打完游戏,根本不合退款规则。

    哪怕更多“玩家”购买+退款只是为了恶意负评。

双方在对比之下反而成了另一种讽刺。

——宛如一群成年人,在竭尽全力哄另一群无理取闹的巨婴。

舆论与审查

2 + 2 = 5

无独有偶。

去年的优秀国产电影 《暴裂无声》 作为一部表现 “资产吃人,中产帮凶,无产无声,官僚懒政” 的社会讽刺电影,同样包含大量或明喻/或暗讽的彩蛋与意象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男主(无产阶级代表)的摩托车牌号为“1984”。

同样的彩蛋,相似的讽刺,引发的群众反应却完全相反:

  • 得以看出,《還願》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与所谓“文化差异”根本无关。
  • 中国人能接受任何形式的讽刺。
  • 文艺作品出现对社会/阶层/人民,乃至作品受众本身的“讽刺”,也并不是如此的罪大恶极。

——追根究底,全看最早染完“蓝色窗帘”的人是如何诱导舆论。

《暴裂无声》遇到是电影观众,他们正面解释并接受了片中包含“1984”在内的各种社会讽刺意象,哪怕电影讽刺的阶级就是他们自己。

《還願》遇到的却是战狼粉红,以最大的恶意强行推定作者目的,刻意煽动矛盾,并直接将其打成“台独反贼”。

两分钟仇恨之所以可怕,并不是你必须到场参加,而是你会不可避免地被氛围所感染。

舆论就像多米诺。

——第一枚骨牌朝哪方倾倒,将直接左右整个战局。

骨牌一旦朝某方倾倒,涌入大量断章取义/听风是雨的无关者,并引发不可逆转的舆论雪崩就是必然。

某些群体能对他们主动唤作“同胞”的人做出如此卑劣的有罪推定,或许也是他们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把自己口中的同胞当作“自己人”。

——前一秒还在称兄道弟,下一秒就能翻脸无情。

而紧接着的舆论走向,更让人感到莫大的恐惧:

一夜之间,国内无论大小的所有网络平台便把《還願》与“赤烛”相关的一切痕迹都摸消到干干净净。

在国家没有做出 任何表态/任何动作/任何声音 的前提下,国内各大平台竟如惊弓之鸟。

——默契到异常的同时决定,并达成了彻底的自我审查。

从没想过,国内的言论审查竟发展到了如此高效的地步。

更没想到的是,言论审查已经不用国家动手,底层百姓会自发组织并完成由下至上的自我阉割与思想统一。

——真可谓拔舌挖眼。

不过——

But it was all right, everything was all right, the struggle was finished.

He had won the victory over himself.

He loved Big Brother.

所有的一切都解决了,所有的斗争也都过去了。

拔掉舌头,挖掉眼睛。

我已经战胜了自己。

“你为什么不肯睁开眼”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尾巴

这几天看了各种语言圈子对《還願》印章事件的评价,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活在管制社会的人会说:

“你要做它的生意,就得符合它的规则。”

——俄罗斯网友

拥有自由政府的人会说:

“嘲讽并推翻现行政府,在我们这儿是一种全民娱乐。”

——法国网友

角度刁钻的人则抖机灵:

“但他确实长得像小熊维尼,公平地说,这是对小熊维尼的侮辱。”

——哪国网友我忘了。

作为一名玩家。

我支持一切自由表达观点的作品,哪怕它的观点与我不合。

  • 创作者在其作品里,表达任何思想都是创作者的自由。
  • 任何作品都没有必要为某一 地区/宗教/群体 的 法律法规/民风民俗 做出任何妥协。
  • 任何作品都会包含个人思想与作者好恶
  • 身为读者/听者/观众/玩家,想要看到的也正是不同意识形态的鲜明表现。

你可以说他们不懂规则,不会做生意。

但。

——规则不一定都对。

而这是独立游戏。

希望每一位阅读本文至此的读者,也能借此重新定位自己:

思考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到底应该当一名中国人?台湾人?日本人?还跳出现实立场,求同存异,做一名纯粹欣赏作品的读者/听者/观众/玩家。

最终赤烛在发布数份公告后,决定将《還願》暂时下架。

  • 部分台湾人在PTT拱火骂赤烛“舔共”“没种”;
  • 部分中国人在steam表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 部分中国人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胜利;
  • 非中文圈玩家则期待并呼吁《還願》回归。

而赤烛的数份公告都传达出一种摇摆不定:

  • 他们不希望看到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被人歪曲本意并引发互相攻击。
  • 他们希望看到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能被玩家正确解读。
  • 他们想要摸索出平衡点:
    • 安抚激进的中国公民。
    • 保护合作伙伴与平台。
    • 又不放弃作品的自由表达。

有人说。

“明确表明自身立场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但这仅能用于懂得包容的成年人,明显不适于无理取闹的巨婴,更不适于制造混乱的巨魔。

而《還願》在直到下架的前一刻,都保持了它对的自由表达的坚持。

(各中意味,自行琢磨)

不管怎样。

《還願》作为一款极其优秀且异常精致的中式恐怖作品,在引爆中文圈热点后,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引发热议。

带来了从“邪教”到“家庭”,从“云玩家”到“自由表达”的各种讨论与反思,注定将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各路游戏玩家媒体也已针对游戏品质给出中肯评价:

  • IGN(美国):8.2/10
  • IGN(日本):9.8/10
  • Metacritic:84/100。

所以接下来请让我们把选票交给玩家。

——玩家会决定一切。

——玩家能决定一切。

就好像我的steam动态:

  • 有人紧随大军,差评退款。

  • 有人同样认为自己被“辱”,但表现出成熟与包容,守住了身为玩家与消费者的矜持。

  • 有人坚持原本评价,自行解读游戏之后,评价甚至变得更高。

  • 有更多的人,因为这场风波关注到游戏,购买了游戏,游玩了游戏。

  • 其它语言圈的用户,则专注于游戏本身的优秀品质,更支持自由表达的权力。

独立游戏开发者注定要由玩家选择,由玩家养活。

而不是受制于一群不玩游戏也不买游戏,只会条件反射的NPC

这就是独立游戏。

MEME

由《還願》诞生/进化了大量meme,从最初的何老师治病,到花式维尼熊,再到最强防盗符。

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这张——

由左至右,从上到下,按照meme分别代表:

  1. 奥巴马(跳跳虎);
  2. 林郑月娥(小猪);
  3. 安倍晋三(屹耳);
  4. 不得提及名字的人(小熊维尼)。

其中只有“小熊维尼”,从最初“中国人民夸中国领导人憨厚可爱”的正面意味,被中国领导人亲手实现了污名化,并遭到国内毫无缘由的全网封杀。

以至于发展到审查其它国家/地区的言论自由。

——终于化作独裁者的讽刺代称。

“He Who Must Not Be Named”

“You-Know-Who”